當前位置:首頁 > 新聞資訊 > 行業資訊 >
返回上一級
2023年03月13日 | 17:35   |    客中月光照家山—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亮相湖南美術館
瀏覽量:0
客中月光照家山—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亮相湖南美術館
文章來源:中展微信公眾號

       2023年1月10日,在癸卯新春即將到來之際,由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、湖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、紫荊文化集團有限公司支持、湖南美術館、北京畫院、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主辦、中國對外藝術展覽有限公司、湘潭市齊白石紀念館協辦的大型展覽“客中月光照家山——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”在湖南美術館與觀眾朋友們見面。
       展覽聚集了140余件原作精品,涵蓋繪畫、書法、篆刻、文獻等諸多品類。通過“中國長沙湘潭人”、“桃花潭水深如許”、“萬里鄉山有路通”、“各有本心忘不得”四個板塊,講述了齊白石與家鄉湖南的魚水之情。
       除了精彩的作品,展覽首次推出“天趣畫境——齊白石沉浸式數字光影藝術展”,通過科技與藝術的結合,使觀眾如入畫境。每一位觀眾都將擁有一對白石之眼,感受齊白石視角下的家山與遠游、草木與鳴蟲,感受他在畫室中的思慮與琢磨,點染與揮毫。
 
\
展廳現場
 
湖湘精神化為身中血脈
 
       齊白石生于湖南湘潭,他的身上有著湖南人骨子里的勤勞與頑強,也有著湖南人性格中的務實與求新。因為湖湘文化與這片土地生長起來的人們,早已血脈相融,并且化為其內在的精神?;字畾q,齊白石聽從陳師曾的建議,以“餓死京華,公等勿憐”的決心衰年變法,創“紅花墨葉”,無人能出其右。古稀之年,北平淪陷,他閉門隱居鐵柵屋,貼出“畫不賣與官家”的告白,謝絕見客。凡此種種,均見證了湖南人的精神:勤勞堅韌、圖變求新、忠義愛國。
 
\
《墨梅》  齊白石  116x42.5cm  紙本墨筆  1917年
 
       此次展出的《墨梅圖》正是齊白石與陳師曾二人情誼的重現。1917年,齊白石二上北京,結識了一生中重要的幾位朋友,同時也逐漸融入了北京的文化圈,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陳師曾。陳師曾在《墨梅圖》題詩:
 
“齊翁嗜畫與詩同,信筆誰知造化功。
別有酸寒殊可味,不因蟠屈始為工。
心逃塵境如方外,袖裹清香在客中。
酒后嘗為盡情語, 何須趨步尹和翁。”
 
       規勸齊白石不要追隨他人腳步,適時勇于變法,開創個人風格。齊白石聽后,“決定從今大變。人欲罵之,余勿聽也;人欲譽之,余勿喜也。”
 
\
《蝦》  齊白石   81x33.5cm  紙本墨筆  1948年 
 
       齊白石對藝術的執著,不僅體現在衰年變法的勇氣,更體現在日常作畫的創新。中國人都知道,畫蝦乃白石老人一絕。他筆下的游蝦,晶瑩透明,活靈活現,仿佛要從畫中跳出來一般。然而,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是,齊白石為了畫好蝦,曾經先后經過了數次變革。起初臨摹古人,形象略似。63歲前后,他開始對著案頭水盂里養的青蝦寫生,初具形似,不過對蝦的透明質感和動態層面還未達到深度刻畫。68歲,他以墨色的濃淡來表現蝦體的質感,蝦須變得更有彈性,生動地展現出蝦在水中游曳時的狀態。不過他仍未滿足,80歲時齊白石在蝦頭間點上一筆焦墨,干脆老辣,同時還在長須之間增加了短須。長須柔軟而有彈性,短須堅硬而有韌性,形成鮮明對比,真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。此次展覽將齊白石不同時期的畫蝦作品進行了集中展示,更能讓觀眾發現其中細節的變化以及老人在創作背后所花費的苦心。

 

\
《和平圖》  齊白石  68x50cm  紙本設色  1952年
 
       齊白石一生跨越百年,飽經舊社會的離亂,終于在鮐背之年步入了新中國。他把個人的喜悲轉化為對國家乃至蕓蕓眾生的關愛,把自己生活小圈子里的自得與感傷轉化為對祖國與世界的祝福,用畫筆為天下人祈求和平與安寧,更用中國傳統藝術的方式將自身對和平安寧的祈愿形諸筆端。展覽展出了齊白石晚年創作的《和平圖》。老人通過描繪悠閑自在的鴿子,從而營造出一個安寧祥和的境界。他用繪畫祝福祖國萬歲、祝福世界和平,并向世界和平理事會獻禮。為了畫好鴿子,齊白石還在家里飼養鴿子,通過觀察寫生、摸索研習,最終創造出經典的和平鴿形象。
 
湖湘師友助力藝術之路
 
       魏源曾說,“直省惟閩中、江西、湖南皆聚族而居,族皆有祠,此古風也”。湖南的宗族觀念形成了以血緣、地緣和族群認同為基本特征的“熟人社會”。人們在以親緣關系為主的小圈子中,過著安定、自足的生活。齊白石,從一介木工最終成為藝壇巨匠,除卻自身的聰敏勤奮外,還得力于同鄉師友的幫扶。地方鄉紳胡沁園、晚清巨儒王闿運,還有同為王門弟子的楊度、夏壽田、郭人漳……他們或參鑒點撥,或引介提攜,不僅讓齊白石成功邁進文人圈層,更助其在北京站穩腳跟。
 
\
《柑樹》  齊白石  131.5x20cm  紙本設色  1922年
 
       1889年,27歲的雕花木匠齊白石受到湘潭士紳胡沁園的賞識,并在胡沁園的引薦和幫助之下,結識了陳少蕃、黎氏兄弟、羅氏兄弟等一眾湘潭文人。齊白石跟隨他們學習書法篆刻,切磋詩藝,實現了人脈階層的重大跨越,完成了從木匠到畫師的轉變。作為齊白石早期最重要的一位老師,胡沁園堪稱齊白石的伯樂,齊白石也稱其為“平生第一知己”。此次展出的《柑樹》就是齊白石與胡沁園師徒深情的見證。畫中題曰:“前朝丁未春,于沁園師處乞來柑樹,栽于九硯樓前。丁巳以來已揚花而不結實,思移地亦非其時也。”表達了齊白石對老師和往日時光的追思與感懷。
 
\
《寄萍堂》  王闿運  45.5x176cm  紙本  1911年
 
       另一件改變齊白石人生軌跡的事情,就是拜入王門,成為湘綺弟子。這位老師正是晚清巨儒王闿運。王闿運在清末民初的政壇、文壇聲名顯赫,弟子眾多。其中,門人夏壽田、郭人漳邀請齊白石遠游,促成了白石早年的“五出五歸”;楊潛庵與齊白石同居法源寺,楊度更為齊白石打理財務。齊白石初入京城,能夠快速結識京中的文藝好友,湘綺弟子的身份十分重要。當年,在齊白石宣武門內劈柴胡同家中,就掛著王闿運為其題寫的“寄萍堂”橫額,此次也將與觀眾見面。
 
湖湘風物寄托濃濃鄉愁
 
       對家鄉故土與親人的思念是齊白石一生創作的源泉。1917年,為避兵匪之亂,齊白石遠赴京城,怎會想到客居他鄉便是一生。越近晚年,老人的思鄉情結越加濃郁,恨不得手持趕山鞭,將家鄉的一草一木趕至眼前。每當思鄉情切,唯有寄情筆墨。于是,他反復提筆,繪少時所見:梅公祠旁的荷塘小路,星斗塘前的竹林游蝦,楓林亭下的祖孫相依……幀幀畫面承載了齊白石的濃濃鄉思。而湖南鄉間的風物,也為齊白石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。出身農家的齊白石,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。他懷揣赤子之心,善于捕捉世間的天然之趣:蔬果鮮香、花木芳茂、草蟲嗡鳴、雛雞嬉鬧……他將文人畫家不屑看、不屑畫的“凡庸”之物寫入畫卷,又常以民間喜聞樂見的題材付諸筆端,再通過詩文題識賦予其鮮活的情感。齊白石打通了雅與俗的邊界,拓展了傳統文人畫的表現空間,真正走進了人們的內心。
 
\
《荷花鴛鴦》  齊白石  84.5x55cm  紙本設色  無年款
 
       湖南湘潭被譽為“蓮城”。夏日,齊家門前的水塘蓮葉搖曳生姿,花香沁人心脾,在齊白石的腦海中形成了不滅的印跡。于是他反復提筆,不斷描繪家鄉的荷塘。盛夏,荷花紅艷,蓮葉如碧;入秋,花瓣凋零,蓮蓬直立;深秋,蓮葉枯萎,滿池蕭瑟。他用一管毛筆,畫出了四時之景,定格了時間,留下了自然的美好。展覽特別將白石老人筆下不同時節的荷花并置呈現,讓觀眾形象地感受畫家對于時間的雕刻。
       因為生于“糠菜半年糧”的窮人家,所以白菜、蘿卜等平民百姓飯桌上常見的食材,也就成為齊白石藝術創作反復表現的對象。他還曾專為白菜賦詩,“不是獨夸根有味,須知此老是農夫”,念念不忘“先人三代咬其根”,認為“菜根香處最相思”。白石老人常以青白菜諧“清白”之音,故而一生喜畫白菜,并以自己畫面洋溢的“蔬筍氣”為榮。而“清白傳家”這一主題又將幾株白菜的含義升華到更高的境界??梢?,他是在用白菜解釋和規范自己的行為,以自己的實際能力,做著適合自己自然本性的事情,從而表達對世界、對人生、對藝術的看法。
 
白石之眼洞察大師一生
 
       除卻精彩的藝術作品,此次另一個看點就是“天趣畫境——齊白石沉浸式數字光影藝術展”。
 
\
 
       展覽運用全新的技術手段與場景復原,通過“萬竹山居”“五出五歸”“一花一世界”“白石畫屋”和“白石花園”五篇劇情,打造出一場時光的回溯,帶觀眾走一程齊白石走過的人生之路。屆時,每位觀眾都將變身成為齊白石,感受到白石之眼下所觀察到的生命萬象,因此也就更能體會這些作品生成的創作環境與故事背景。
       參觀者步入序廳,首先看到的是正對墻面上齊白石作品的數字化影像。金東提取齊白石藝術畫作中的元素,通過藝術化的手法進行重新組合,利用高清LED屏幕成像,通過裸眼3D視覺影像呈現。裸眼3D效果的魚蝦三維影像作為動線引導,由右側入口進入第一個單元:萬竹山居。
 
\
序廳大屏
 
單元一:萬竹山居
 
       白石對于家鄉的思念不僅體現在他的回憶錄中、他的詩文中,更加體現在他的繪畫作品中,《萬竹山居》圖是白石老人的憶舊之作,深刻表達了他對家鄉的思念。作品中農舍兩間,門前屋后遍種竹林,屋前是一泓清流,好像就是神奇的“星斗塘”,屋后遙見巍峨的群峰、屹立的山石,好像就是風景秀美的紫云山。
 
\
《萬竹山居》 齊白石 102.5x49.5cm 紙本設色 無年款
 
       展覽通過虛實結合創意,呈現齊白石的視覺記憶。在這里,觀眾將走進白石老人筆下的《萬竹山居》,看星斗塘波光點點,魚蝦游弋,看紫云山竹林滿坡,雛雞嬉戲。這是家山在畫家心中的映射,更是齊白石夢中的理想家園。
 
\
“萬竹山居”展覽單元現場
 
單元二:五出五歸
 
       五出五歸表達的是白石老人曾經五次游歷祖國大好河山的寫生歷程。從1902年開始,為了實踐“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”的古訓,湘潭本地小有名氣的齊白石在友人的鼓勵下走出家門,進行了五次遠游,足跡踏遍大半個中國。他邊行邊看,將祖國的大好河山盡收眼底。不但如此,齊白石還將遠游期間看到的景色繪制下來。在這段遠游過程中,齊白石根據沿途所見畫下不少寫生草稿,后來又根據這些草稿精心創作了《借山圖冊》。
 
\
借山圖之洞庭君山
 
       此單元將白石老人作品與真實山川結合,呈現齊白石行旅軌跡??臻g中間部分打造為巨幅畫軸,通過雙面屏和卷軸投影的數字化演繹手法,在畫軸上表現祖國大好河山與游歷線路,每經過一處地域,兩側的雙面成像載體就會映射出對應畫作(及齊白石臨摹著名畫家在此地的作品),演繹出了后人知曉的《借山圖冊》。觀眾將立于“五出五歸”的巨大畫卷前,看齊白石遠游的路,入目的景,鑒賞過的古人書畫,感受師前人與師造化所帶來的視覺洗禮。
 
單元三:一花一世界

 

       一花一世界是整個展覽的核心展區,此部分在空間構成中運用折角造型,寓意齊白石一生的曲折與堅強。在這里觀眾們可以沉浸在白石老人的花鳥作品之中,真切的體會一代大師對生活的細微觀察及繪畫背后的人生見解,與大師產生共鳴與欽佩之情。
       齊白石曾立下豪言“為萬蟲寫照,為百鳥傳神。”展覽以曲面投影配合專門打造的數字創意內容為這個“光影藝術劇場”賦能,并以大師筆下的花鳥魚蟲為藍本進行數字內容活化,如從右屏幕飛來一支小鳥落在墻邊的石頭上,小鳥微微扭頭,四周畫面漸漸暗去。兩只鴛鴦游動間不經意碰到了荷花莖,上面的鳥兒仿佛驚弓之鳥迅速飛走,惹得蜻蜓也四處亂飛起來。
 
\
“一花一世界”展覽單元現場
 
       在這里,你將看到四季之間的花木生長,聽枝頭籬下的鳥啼蟲鳴。這些鮮活的、溫熱的、生機勃勃的景象,正是齊白石內心所熱愛的,因此潑墨為畫,落筆為詩,不斷描繪與吟詠。
 
單元四:白石畫屋
 
       本單元復原了20世紀初的齊白石北京書房,觀眾將步入齊白石的畫室,通過畫室中央放置智能繪畫觸屏桌,在畫案上揮毫書寫,留下自己的作品。此處還復原齊白石畫細鐵絲上刮畫的場景,設置AR互動打卡,通過手機掃描室內二維碼與齊白石合影。通過AR數字技術,感受畫中之物擁有生命的律動。
 
\
“白石畫屋”展覽單元現場
 
單元五:白石花園
 
       本單元選取齊白石的花卉作品為創作依據,打造具有中式園林風格的藝術花園場景,并且通過研發,將齊白石筆下的花卉活化為花卉題材的機械花卉感應裝置,當觀眾輕輕靠近時花朵則慢慢綻放或者飄風搖動。隔斷主視覺區域則結合數字媒體演繹,將蝴蝶等昆蟲投射在麻布面上,形成在花卉裝置周圍飛舞的增強現實場景感。通過掃描室內二維碼,體驗AR互動,感受花園蝴蝶飛舞、百花齊放之花園場景。
 
\
“白石花園”展覽單元現場
 
       展覽將齊白石的畫作中的花鳥、動物等進行文創性的創作,結合機械互動、聲音互動等手段打造一個可互動、可體驗、可消費的白石花園文創空間。紫藤低垂,蜜蜂飛舞,觀眾可以坐在白石花園展卷賞畫,感受中國古人的清雅之樂。
       展覽將持續至2023年4月10日,相信會為廣大觀眾的新春佳節,獻上精彩的藝術盛宴。
BACK TO TOP
回到頂部
精品熟妇无码av免费久久